
文/樊艷琴 龐晨曦
隨著高考臨近,各種“押題神器”、號稱百分百概率“押題卷”接踵而至。據(jù)報道,市場上某些打著“高考押題”“高考預測”的試卷價格高達三四百元。近年來,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(fā)式發(fā)展,不少商家不再滿足于傳統(tǒng)的“名師押題卷”,轉而投向“AI押題”的領域。誠然,AI大模型可以通過算法分析歷年真題,總結出近年高考??贾R點,但以此生成的所謂“必考題清單”,是否值得大批學生與家長趨之若鶩,還有待商榷。這場技術狂歡的背后,實則暴露出部分學生與家長對高考核心價值的嚴重誤讀。
AI押題是否靠譜?答案是否定的。目前人工智能僅能通過算法分析過去高考的高頻考點,但對于高考出題風向和思路無法做到有效思考。在生成“預測題”過程中,還會出現(xiàn)知識點錯誤、題目設計不嚴謹、甚至是胡說八道的狀況。在“AI押題熱”甚囂塵上時,廣大家長和學生不能忽略了高考命題存在“反押題”機制的現(xiàn)實。從命題組的“題庫加密”到知識點的“動態(tài)組合”,從跨學科融合到現(xiàn)實情境化設問,高考的本質是通過靈活性、不確定性的題目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(yǎng),而非機械記憶能力。教育部考試院曾明確表示,高考的核心功能是“服務選才、引導教學”,其題目設計始終遵循“無模式化、去套路化”原則。商家刻意淡化AI算法的局限性,將概率結果包裝為“科學結論”,實則是利用家長的焦慮和期盼心理進行商業(yè)收割。所以,所謂AI押題本質上就是一場“數(shù)據(jù)投機”,并不能對學生的高考成績有裨益。
AI押題泛濫,需要警惕的是,當技術捷徑被過度放大和神化,教育將陷入功利主義的陷阱。如若放任AI押題在教育領域大行其道,那么將出現(xiàn)課堂不再由知識主導、家長斥巨資購買“智能預測服務”、學生放棄系統(tǒng)性學習轉而背誦“高頻答案”等亂象。這種對確定性答案的病態(tài)追求,與“培養(yǎng)獨立思考能力”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。教育的目的不應從“育人”退化為“應試”。高考作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選拔性考試,其價值并不在比較一時的分數(shù)之多少,而在于檢驗學生多年的學習成果,培養(yǎng)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綜合素質人才。與其盲目崇信AI押題,不如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學習,抓緊時間查漏補缺。命運掌握在學生自己手里,而非機器。此外,過度依賴AI押題,夸大技術的作用,忽視學生及教師的主觀能動性,可能會落入“技術決定論”的窠臼。這種認知扭曲不僅會削弱基礎教育質量,更可能加劇資源不平等——能夠接觸高端AI服務的家庭與普通家庭之間,或將形成新的“數(shù)字鴻溝”。
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,教育沒有終南捷徑。我們亟須遏制由“AI押題熱”帶來的急功近利、投機取巧等不正之風,單純的“禁止AI進校園”難以治本,需構建多方協(xié)同的治理生態(tài)。相關部門應明確AI使用邊界,規(guī)范商家推出的以“押題”“預測”為噱頭的宣傳行為。學校需重塑教育評價體系,將學生的全面發(fā)展作為評價體系的核心依據(jù),同時引導家長正確看待高考,緩解家長和學生的焦慮情緒。家長應自覺學習AI技術相關知識并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,破除“算法迷信”,避免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。
高考作為中國人才選拔的核心制度,考察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。除了知識的掌握程度,還包含學生在考場上的應變能力、抗壓能力等素養(yǎng)。AI押題并非捷徑,高考也從未有過捷徑。技術的浪潮不可阻擋,但教育的真諦永遠在于:讓機器服務于人的成長,而非讓人淪為算法的囚徒。
責編:周冠成
來源:新湘潭客戶端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法華山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山市晴嵐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昭潭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蔡蔡和大喬:返鄉(xiāng)青年 逐夢“綠心”沃野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朱大可:深耕岳塘 開拓創(chuàng)新 成就電氣“小巨人”
岳塘區(qū)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”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主題活動暨“活力湘潭 快樂走娃”活動啟動
文旅新區(qū)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見“世外桃源”
我愛湘潭我的家|岳塘區(qū):歡天喜地鬧元宵
下載APP
分享到